田宫双星四驱车导轮选购使用指南

20,980 次浏览

随着田宫例四驱车在国内的风靡,越来越多的新车手加入四驱车的大家庭。而有一个困扰新车手的问题,那就是关于导轮的选择。说句实话,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,小编自己也很难分清这些导轮在性能上的具体差别,毕竟现在的导轮跟我们小时候所玩的四驱车导轮已经大相径庭。导轮作为整车除轮胎之外和跑道接触最频繁的部件,在减小车辆摩擦与调整车辆稳定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在田宫规则中,整车导轮数量是不能超过六枚的,二段导轮视作一枚导轮,且防倾必须固定死,确保其不能旋转,否则也视为导轮。既然知道了规则,这次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挑选适合自己车辆的导轮吧。

首先是导轮的分类, 从材质和与跑道接触材质分:橡胶、金属、普通塑料、低摩擦塑料

从功能性上分为:二段、纯轴承、板状

从与跑道接触形状分:平面、弧状

从径数上分:9mm、11mm、13mm、17mm、19mm (主流径数)

 

材质:

塑料导轮,最常见也最易获得的导轮,其重量是最轻的,盒车中标配的的导轮。由于正常情况下是无法装轴承的,因此内部摩擦较大,但是其与跑道接触面摩擦很低,尤其是部分采用POM材料制成的塑料导轮摩擦最低,被部分车手拿来装在车上用作追求极限速度,参加计时比赛。但是因为强度太低,对于考验车辆稳定性与可靠性的追逐赛来说实用性不高。但部分车手会掏空片状防倾,塞入轴承制作轴承塑料低摩擦导轮,以提升其强度,但仍然逊于金属导轮。

金属导轮,目前的主流导轮,主体材质为铝合金。侧边接触面有金属、POM、橡胶等材质,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总体重量也不高。前导轮一般选用金属接触面或橡胶接触面,在车辆过弯和飞跃时保证稳定性。后导轮一般选用低摩擦材质,减小车辆阻力,保证速度。在具体比赛中,根据赛道弯道的数量与方向,可以调整为,弯道较多的一侧,使用金属接触面保证稳定性,弯道较少的一侧使用低摩擦减小车辆阻力。同理,在防倾选择上,弯道多的一侧使用水桶防倾,较少的一侧使用片状防倾也是可以的。

 

功能性:

纯轴承导轮:在所有同径数导轮中重量最高,但是由于其本身即是一枚轴承,因此在顺滑程度上很高。使用六枚纯轴承导轮,是比较偏向无限制的改法,速度快,但是稳定性较低。前导轮使用小径数纯轴承导轮下装的改法也很普遍。

二段导轮:主要用作前导轮,稳定性高。由于其两段的设计,在过弯时,上段会给车辆一个支撑,起到防倾的作用。9mm二段,在极限缩头的情况下使用,也会提高车辆的入弯速度。在多弯道一侧使用二段导轮,少弯道一侧使用板状导轮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板状导轮:直线速度较快,一般情况下,前导轮使用面状金属接触面或橡胶接触面,后导轮使用低摩擦接触面。根据赛道情况,可以在弯道较多的一侧,前导轮和后下导轮调整为面状金属接触面或橡胶接触面。

 

径数:

主流径数

 

9mm:小导轮外圈行程短,在车辆入弯时会很快,过连续弯道或波浪时有优势。但是在跑道环境较差,如跑道接缝不平整的时候,会很影响车辆速度,因此在五轨上不推荐使用9mm导轮。且在角弯中,由于导轮径数过小,车辆会在弯道内行走更多的行程,影响速度,更有直接炸出弯道的可能。

 

11mm:比较鸡肋的一个径数,在大部分板件上都是没有11mm孔位的,不推荐使用。

 

13mm:前导轮使用较多的径数,且二段为主。直线速度与弯道速度比较平衡的选择。需要注意的是,二段导轮有三款,普通款在导轮两端为斜面,防挂性能好,但重量较高。轻量化款在导轮两端为梯形,重量较轻但防挂性能差。胶圈款稳定性高但影响速度。

 

17mm:使用较少的经数,重量上也不占优势,龙头孔位很少,不推荐使用。

 

19mm:使用最广泛的径数,用在前导轮直线很有优势,且在过角弯时可以保证最短的行程。低摩擦风火轮款,在减小摩擦的前提下保持了较低的本体重量。大板款稳定性和强度高,且有进行数控机床二次加工的空间。

 

以上就是导轮的使用心得,供大家参考。但具体的挑选还是得根据赛道和车辆来调整,速度与稳定性不是绝对的。关于导轮的学问还有很多,都是经验之谈,需要大量的比赛时间与改装时间来积累,毕竟这才是四驱车的乐趣啊。

发表回复